智能互联网支付格局再次演变微信银联竞争加剧用户留存战略面临考验

在中国的支付领域,目前主要由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银联三者共同支配。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支付宝强调电商元素,微信支付则依托于社交网络,而银联作为传统银行系统的代表,其云闪付服务与京东等企业合作后,在市场份额上也取得了显著增长。

然而,这种格局并未稳定不动。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消费工具,其中手机支付功能尤为重要。在国内主流品牌如华为、小米、苹果、三星等都已完成与传统银行系统对接,其中小米Pay在这一领域表现突出,它支持33家银行,并拥有超过100万用户进行绑卡。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手机厂商选择与银联合作,如小米Pay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此外,绝大部分手机应用采用NFC近场通信技术进行支付,该技术允许用户即使没有联网,也能完成交易,而且具备“卡包”功能,与支付宝提供类似的服务相似。尽管受限于行业标准、环境接受度、使用场景以及内容丰富性等因素,使得手机支付发展相对缓慢,但预测显示未来几年NFC技术将会实现爆发式增长。

最早时期里,通过其先天优势和优质服务,对竞争者的影响力较弱,因此可以说是占据了国内移动互联网付款市场的大头。但随着微信和银联不断加大对于移动互联网付款领域的投入,以及新兴模式如机器人客服、高端生活方式等不断涌现,对老牌巨头来说保持既有的领先地位变得越来越困难。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上半年期间,由于微信和银联在此方面的努力,加之其他新兴参与者的加入,使得原来的市占率开始下降,从90%左右跌至55.4%,而银联仅占0.91%的小分量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面对这样的挑战,又能守住多少用户,是所有老牌巨头必须深思的问题之一。